首页

优美之家一女王sm电影

时间:2025-05-29 09:16:50 作者:戴锦华:遇到人生“至暗时刻” “心里有别人,心里有世界” 会帮我们熬过去 浏览量:25542

  中新网青海玉树8月22日电 题:澜湄青年玉树谈:立江源 眺未来

  作者 潘雨洁 张添福

  “在学校,我结识到来自澜湄各国的朋友,与他们的交往‘唤醒’了我,好像日常生活可以被不断翻新,这让我无比充盈。”21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研究生李大武说:“我坚信,诚恳的沟通能够唤起自我与他者、附近与远方的勾连,建立起有效、持久的友谊。”

  当日,“同饮一江水光影耀澜湄”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启动。来自澜湄六国的青年代表围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人文交流”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玉树,一路向南穿过中国西藏、云南等省区,后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的天然纽带,也是流域民众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出辉煌的文明。

图为澜湄六国青年代表对话交流现场。马铭言 摄

  来自越南的阮光雄认为,年轻的优势在于敢想敢试、心态开放、学习能力强,“但我们可能因缺乏经验而产生误解或偏见,”他说,“交流的第一步是互通、了解彼此,”阮光雄说,“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转换立场、主动理解他人需求,发现互补性才能达成共识。”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阮光雄表示,“到处走走、亲身经历能够让我们更接近真实,要先愿意去看,才能看得见。”

  大理大学缅甸籍教师张凯琦对此深有同感。在中国五年,她常常用照片或短视频记录生活点滴。在她眼中,许多中国城市非常古老,但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却新潮:“看上去的跟实际上的很有反差,两种气质集于一处,非常有趣。”

  谈及近年来备受欢迎的跨国人文交流及学术合作项目,他们纷纷表示,越来越多澜湄青年从政府间开设的留学项目及奖学金、高校合作、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中收获机遇与成长。

  “例如,201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成立的澜沧江-湄公河青年交流合作中心,其中许多社会实践、高校智库项目都非常有意思、有帮助。”来自缅甸的艾可安补充到。

  除去高校间的学术互动,青年代表们也期待今后有更多诸如研学旅行、文化艺术展览、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交流项目,“我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实时记录、分享体悟,各国媒体也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来自泰国的李娟表示。

  正在中国读书的老挝青年苏朋则认为,分享节日文化是各国青年相亲相近最直接的方式。“比如泼水节,在中国和老挝,民众都会隆重庆祝,各地活动极具特色且富有生机。”

  在交流中,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大武分享自己求学期间的心路历程:“起初也曾对未来感到焦虑、迷茫。”后来,他和同学们一道,在暑假参与玉树澜湄源头寻访活动、成为支教队员在当地创建水文化社团;平日里,他在线上课程平台积极与各国同学分享资源,参与学校组织的澜湄美食周,与大家一起绘制澜湄长卷,丰富课余生活。

  经历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后,李大武称,自己“渐渐找回内心的沉静”。如何为六国青年沟通创造明朗的场域?在他看来,对话要落在实处,“许多问题,做多了自有答案”。

  “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下,年轻人应有包容温和的心态,才可以观察不同生活方式、体会其中的乐趣。”李大武说,还要在交流中保持真诚,珍惜“同饮一江水”带给六国的天然共性,从被动进入到主动“浸入”,从重视结果到学会与人分享过程中的风景。

  “我们不要因登高望远而忽视平凡的生活。”他觉得,青年应该像澜沧江水流淌过土地一般,从脚下获取实实在在的力量。“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支持国际邮轮在港停泊期间开展“静态游” 中外游客可登轮参观体验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博士后 李鹏鹏:县级博物馆我们其实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而要去挖掘一些历史细节,包括保护一些文物,乡史馆、村史馆、乡村文化馆等等文化场馆的建设都是我们提高文化公共服务的一种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县级博物馆的火爆,未来乡村级博物馆依然会成为文旅热和博物馆热的一个方向。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有服务的完善、管理的完善,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策略。

【巴黎奥运会】专访中国花游“姐妹花”:携手站上最高领奖台 高兴加倍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举办中资企业领事知识讲座

9月28日电 据“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位中国黄岩岛附近海空域组织例行性演训活动,实战检验任务部队侦察监视、警巡待战、联合打击等能力。一切搅局南海、制造热点的行动企图,尽在掌握。战区部队时刻高度戒备,坚决挫败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勾连行径。

福建一渔船触礁沉没2人遇难2人失联 搜救正在进行

丁薛祥表示,中国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中国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郑重承诺。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务实行动。中国历来言必信、行必果,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不管其他国家政策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都不会改变。

重庆一小区高空坠落菜刀砸到居民肩膀 警方通报

少林功夫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誉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少林文化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者约1亿人,仅海外就约有6000万人。(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